2005年7月,当暑气漫过江苏高淳的鱼塘,上海海洋大学10位戴着党徽的教授踏上了一条“科技兴渔”的初心之路。他们用双脚丈量渔区的渴望,用知识破解“一只螃蟹的困境”。这便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志愿服务团的起点。20年后的今天(6月30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举行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出征仪式,坚持把实验室搬到鱼塘边,把技术送到渔民手中。
“他们不仅是科学家易配资,更是乡村振兴的‘摆渡人’。”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介绍,20年来,服务团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上”,足迹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深入446个涉渔县,累计组织267期培训班,培训渔民近2万人次。“他们不惧严寒酷暑,无畏山高水长,躬身塘口鱼池,扎根田间地头,用科技指导生产,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情温暖人心,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出征仪式现场易配资,上海海洋大学校内科技服务专家与2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覆盖全产业链创新需求,累计金额达近3000万元。这些项目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N”的成果转化,体现了服务团破解真问题的决心。
现场,宁夏贺兰县代表肯定盐碱地渔业技术成效,期待攻关“以渔治碱”新模式;上海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期待服务团技术为中华鲟保育及长江生态保护注入动力;长生鸟集团期待通过珍珠蚌良种联合培育打破高端种源“卡脖子”困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黄旭雄介绍,聚焦长三角和渔业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今年服务团将组建12支专项团队。当日,“行走的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立项名单公布,包括产学研合作、千岛湖渔产潜力评估、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等20个课题,100%直接对接签约项目需求。
“我们小组已经提前完成预调研,紧跟科技服务专家,明天就出发!”上海海洋大学元鼎班学生米嘉乐展示任务时充满干劲。文汇报记者了解到,20年来,近1900人次的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真正做到了“沉得下、能吃苦、懂技术、肯创新”。
他们在渔区调研、在塘边授课,在广袤田野这本“无字之书”里学真知、练本领、长才干。服务团已指导学生斩获“挑战杯”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参与研发专利30余项。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高达82%易配资,迅速成长为科研院所和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服务团也因其贡献,荣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两度入选全国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崇高荣誉。
查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